大吳哥城非常的廣大,接下來的三個景點我就稱他為"三巴"行程吧! 因為剛好都是巴開頭的名稱,有巴本宮殿、巴戎廟、巴肯山夕照。
【巴本宮殿Baphuon 此遺址為十一世紀初建築完成的Baphuon國廟建築群,是當時柬埔寨境內面積最大,高度最高的神廟,根據考古學家估計塔高 50 公尺,所以中國元朝大臣周達觀著作的「真臘風土記」所記載,給了『比金塔更高,望之鬱然』的印象。


上圖示可以看到原本樣貌的壯觀。

巴本宮殿(Bapuon) 位於吳哥城內,是1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(Udayadityavarman II)建立的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廟,他在任內建造了巴本寺)以及西美蓬寺。而巴本寺屬於一座須彌山寺,由三層須彌台構成,底層須彌臺面積約為120公尺X100公尺。三層須彌台基總高度為34公尺。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的《諸蕃志》真臘條中有記載著:「西南隅銅臺上列銅塔二十有四,鎮以八銅象」,所指的銅台就是巴本寺。元朝周達觀前往真臘回來後所著的《真臘風土記》書中寫到「金塔之北可一里許,有銅塔一座,比金塔更高,望之郁然。其北一里許國主之廬也」。金塔指的是巴戎寺,銅塔指的是當時巴本寺中心的銅塔,原有24座銅塔,如今其中23座已不知去向。


(走在叢林裡面看著這些古蹟,真的越來越有古墓奇兵的感覺。)

而後在15世紀後期,巴本寺改為佛寺,在第二層台的西邊修建了一尊個70多公尺長9公尺高的臥佛,所以銅塔可能因此而被拆掉。由於巴本寺的原本建立在沙土上,但因為體積龐大,在建臥佛時可能已經坍塌了大半,再者因為其砂岩建材,易受雨水侵襲,經年累月之後使得神廟的大部分坍塌毀壞。不過巴本寺算是當時吳哥王朝境內面積最大、高度最高的神廟,也算是為之後的吳哥建築,如小吳哥等,在規模以及技法上奠下了基礎。可惜的是目前仍為維修的封閉狀態無法進入參觀。
 

整個外面幾乎都搭上了鷹架以方便維修。巴本寺雕塑特色,藝術史上稱之為巴本風格 (Baphuon style),特別著稱的便是瞿布羅 (gopura) 的細部雕飾、迴廊上的故事浮雕以及林伽 (Linga)的神像雕刻,只可惜這細緻的雕刻與浮雕,現在只能由斷垣殘壁來想像出原始的樣貌了,無法親眼一睹其全貌。

 


這門前是樓梯看得出來嗎? 這麼陡峭應該是要攀岩的方式才能上去吧?! 傳說上面是天堂,難怪這麼難上去。

巴本寺四周為到處散落的石塊,其實是原本巴本寺的一部分,有不少上面仍有編號,大部分則都已經風化不清了,一開始法國遠東學院(EFEO)原本想將裡面的一磚一瓦拆解後再重新拼裝回去,卻因高棉內戰停頓了25年。內戰也導致了拆解時登記測繪的檔案資料遺,拆下的約三十萬個石塊,只能借助曾參與過修復的人憑記憶盡力復原了。


另外有一橋由矮小石柱組成的長石廊,進入石橋下,還可以發現小石柱上有精美的雕刻。


看著這滿地的石塊,幾乎連編號都看不到了,怎麼復原呢?

 
在外圍,我們現在看到的仍是維修中的樣子,只能遠眺以及看看散落滿地的石塊,要恢復他的原貌應該是比世上最困難的積木拼圖還難了吧!

 
當地導遊也覺得這要恢復實在是遙遙無期的工作了吧! 過去有些古蹟被越修越慘,只希望能將現狀保持下去就好了。

接著走往下一個古蹟,也是讓人驚呼的一個雕刻藝術。【巴戎廟Bayon】其中最特殊的設計,是每一座塔的四面都刻有三公尺高的加亞巴爾曼七世的微笑面容,總共有兩百多個微笑隱身在蔥綠的森林之中,氣宇軒昂的眉目、鼻樑、微笑的厚唇、帶著慈善的氣質,這國王的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,而成為眾人最深的印象,難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「高棉的微笑」。
 

話說在Jayavarman VII之後的吳哥王朝,國勢逐漸走向下坡,因此後代歷任國王大都沿用大吳哥城為國都,內部也修修改改成符合歷代國王的想法。因此巴戎寺剛開始是個佛教建築,在後代國王回復印度教後,又修改寺內的相關建築,也因為歷代的增建,巴戎寺內部顯得擁擠不堪,穿梭在寺廟內常常會迷路或者走投無路。這要是沒有導遊帶領,自己亂逛的話,一時半刻也繞不出來吧。


走道狹小,遇到有樓梯的地方,一樣陡峭難行。


這裡的參觀重點是外廊牆上的浮雕,內容是有關高棉與占人戰爭,除上述浮雕外,各角落尚有其他精彩的浮雕,此處相關浮雕內容主題都在「人」上面,不同於別處的宗教或者神話傳說的主題,牆面浮雕分為高、中、下三大橫層,描繪的是王室、將領、平民生活,以高度代表位階,內容包括行軍出征、當時社會生活等情況。穿過迴廊入內即到達中央主殿區域,而且這裡的浮雕還分為內側和外側兩個迴廊,外側是紀錄當年吳哥戰勝占婆的戰爭,以及當時的民生百態,除了居民的生活情況以外,還可以看到中國軍隊在裡面呢。

 

 

看完外廊浮雕進入中央塔樓區,雄偉的須彌山與隨處可見的人面塔整個氣氛與先前所見完全不同。 

話說在西元 1181 年,闍耶跋摩七世 (Jayavarman VII) 打敗占婆人,鑑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,闍耶跋摩七世便將吳哥城城牆築得又高又厚實,城外有護城河。外圍有五座城門,各城門皆是塔的造型,東西南北四面雕有觀世音菩薩,當然最有名的就是「高棉的微笑」,每一座塔四面都刻著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,象徵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的佛菩薩,代表的是佛家的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。




令人難忘的微笑~



 

又話說巴戎寺紀錄吳哥和占婆戰爭的浮雕當中,要怎麼分辨吳哥人和占婆人呢?有著長長耳垂,幾乎碰觸到肩膀的就是吳哥士兵,吳哥士兵除了手拿武器之外,下半身穿著是丁字褲,留大鬍子,而面貌醜陋的,就是占婆士兵了。導遊邊走邊訴說的故事,兩軍交戰的情況,這是吳哥士兵正在刺占婆士兵的眼睛,一旁地上還有戰死的士兵屍體,另一邊還有綁著髮髻騎著馬的中國士兵等,除此之外還有於洞里薩湖的水上戰爭的場景。


(美麗的浮雕,左下角是當地內戰時留下的彈孔)

 

欣賞完這些令人驚艷的雕刻之後,雖然約略能夠想像出當時的繁榮光景,但雕刻再美,時間與戰火無情,如今也只留下這斷垣殘壁供後人想像了。看完這些美麗的雕刻與壯觀建築之後,這日最後一站便走往大自然囉!


【巴肯山 Phnom Bakeng 】 傍晚時分前往欣賞日落是最佳時機,從這裡可以遠眺叢林裡的吳哥窟,也可以遠眺洞里薩湖,巴肯山高棉人稱做Vnam Kandal,意思是中央之山,雖然叫做山,但實際上只有60公尺而已。登上60公尺左右,高且陡的斜坡,此處因為巴肯山山頂神殿以塔多聞名,故亦有『塔林』之稱,也是觀看吳哥日落最佳的場所。巴肯山上的巴肯寺算是吳哥地區的第一座國廟,在九世紀末遷都吳哥時整平巴肯山所建,建築形式與羅洛斯遺址群非常類似,同樣都是階層式金字塔。


山下可選擇坐大象上巴肯山或步行上山,像我們這樣身強體壯的就不虐待大象了,自己上山大約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。


上山後就可以見到巴肯寺,此時夕陽漸斜,陽光照射之下,巴肯寺顯現出金黃色的樣貌,猶如一座黃金城。



上巴肯寺的階梯非常陡峭,可是要小心攀爬,一旦摔下可是小命不保,但上到最高層,眼前的美景一入眼簾時,心裡可是想著真不虛此行啊! 

等我爬上了最高層時才驚見,原來頂上已經聚集了這樣多的遊客,在等待著今日會有美麗的夕陽出現。


除了可以遠眺洞里薩湖外,還可以看到小吳哥塔樓,是一處觀賞日出、日落都適宜的地方。

 

巴肯寺也是一個以須彌山概念為主要建築意向的寺廟,這座寺廟最底層有44座塔,然後每往上一層在每面中央階梯兩側和角落各有一座小塔,每層12座,5層共60座,最後在頂層上扣除中央祭祀濕婆神的主殿外還有四座塔,總共108座塔。108這數字對印度教和佛教都是有重大意義的,而傳說善於跳舞的濕婆神會跳108種舞。


(巴肯寺最頂端的塔)


終於等待的日落時刻到來,今日雲多了,但這廣闊的世界卻也悄悄地染上陽光的金色,漸漸的,如夢如幻的金色世界,映入泛著金光的每個人眼中且伴隨著笑容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